小说妹妹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十七章 先锋派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第1页)

艺术可以作为一项投资,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兴起的一种新观念。

——《品位经济学》

(G.Reitlinger,1982,vol.2,p.14)

白色系列的大件商品,例如电冰箱、电炉,以及过去那一切雪白的磁制器具,那些在以往推动着我们经济运行的白色玩意儿,如今都上了淡彩了。这是一种新现象。而且市面上也有很多普通艺术品跟它们搭配。非常好的东西。你打开冰箱取橘子汁,就有魔花曼德拉(MandraketheMagician)从墙上走下来看着你。

———《分隔的大街:美国》

(StudsTerkel,1967,p.217)

1

历史学家总喜欢将艺术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单独处理,与其所在的背景分离开来——包括作者本人在内——却不管事实上的根源与社会联结得有多扎实、有多深刻。我们总将艺术人文,当作一支拥有自身特定规则的人类活动,因此也可以在这种隔离的条件下加以评价。然而在革命为人类生活面貌带来重大改变的时代里,这种对某层面的历史进行单独研究的老法子,虽然现成,虽然方便,却显得越来越不合实际了。其一,这不只是因为“艺术创造”与“人工巧制”之间的分野越来越趋模糊——有时甚至完全消失。或许是因为在20世纪末的时刻,那群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们认为,若硬要决定莎士比亚的《麦克白》(Macbeth)与《蝙蝠侠》(Batman)孰优孰劣,不但是不可能也是没有意义的做法,而且有反民主的嫌疑。其二,同时也由于种种决定艺术事件产生的力量,也越来越起于艺术本身之外。在这个科技革命高度发展的时代,许多因素更属于科技性的一面。

科技为艺术带来的革命,最明显的一项就是使艺术变得无所不在。无线电广播已将音波——音乐与字词——传送到发达世界的家家户户,同时也正继续向世界的落后地区渗透。可是真正让无线电广播普及全球的却是晶体管及长时效电池的发明。前者不但缩小了收音机的体积,也使其更便于携带;而后者则使收音机摆脱了官方正式电力网的限制(即以都市为主的限制)。至于留声机及电唱机都是老发明了,虽然在技术上经过改进,可是使用起来,却仍然显得笨重不便。1948年发明的LP唱片(long-playingrecord),在50年代很快便受到市场欢迎(Guiness,1984,p.193)。它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来说,乐趣良多,因为这类乐曲的长度往往很长——与流行乐曲不同——很少在旧式78转的35分钟限制之内结束。可是真正使得人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欣赏自己爱好的音乐的发明,却是盒式录音带,可以放在体积日趋缩小、随处携带并用电池供电的录放机内播放。盒式录音带于是在70年代风靡全球,而且还附带有便于复制的好处。到了80年代,音乐便可以处处飘送处处闻了。不管进行什么活动,人人都可以戴着耳机,连接到一个其尺寸可以放进口袋的装置,静静地私下享受由日本人首先发明(经常如此)的这项玩意儿了。或者正好相反,从装有大功率喇叭的手提式大型收音录音机(ghetto-blasters)——因为厂商还未成功地设计出小型喇叭——向所有人的耳朵强迫传送。这个科技上的革命,有着政治和文化两方面的影响。1961年,戴高乐总统成功地呼吁法国士兵,起来反对他们司令官策动的政变。到了70年代,流亡在外的未来伊朗革命领袖霍梅尼的演说,也以此传进伊朗,广为流传。

电视机则始终未曾发展成收音机那么便于携带——也许是因为一旦体积缩小,电视机所损失的东西远比声音为多——可是电视却将动态的音像带入家庭。更有甚者,虽然电视远比收音机昂贵笨重,却很快就变成了无边无界、随时可看的必要家电,甚至连某些落后国家的穷人,只要都市里有这份设备网络,也都可以享受。80年代时,例如巴西就有八成人口可以看到电视。这种现象,远比美国50年代、英国60年代,分别以电视新媒体取代电影和无线电收音机作为标准大众娱乐方式的情况更为惊人。大众对电视的要求简直难以招架。在先进国家里(通过当时仍算比较昂贵的录像机),电视更开始将全套电影视听带入家庭。为大银幕制作的影像效果,虽然在家中的小屏幕上打了一点折扣,可是录像机却有一项优点,那就是观者几乎有着无穷无尽的选择(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包括什么片子以及什么时候观看。随着家用电脑的日趋普及,这方小屏幕似乎更变成了个人与外界在视觉上的连接点。

然而科技不但使得艺术无所不在,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印象。这是一个以流行乐的标准制作方式制作电子合成音乐的时代;这是一个随便哪个儿童都会摁下按钮定格、倒带重放的时代(而过去唯一可以倒退重读的东西,只有书本上的文字);这也是一个科技出神入化,可以在30秒电视广告时间之中,就尽述一则生动故事,使传统舞台效果相形见绌的时代。对于在这样一个时代中长大的现代视听大众来说,现代高科技可以让他在数秒之内转遍全部频道,怎么可能再叫他捕捉这类高科技出现之前的那种按部就班、直线式的感受方式?科技使得艺术世界完全改观,不过受其影响最大最早者,首推流行艺术与娱乐界,远胜于“高雅艺术”,尤其是较为传统的某些艺术形式。

2

可是,艺术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乍看之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变化,恐怕要数以下两项:一是大灾难时期过后,世界高雅艺术的发展发生了地理上的变化,由精粹文化的传统中心地带(欧洲)向外移出;二是基于当时全球空前繁荣的景象,支持高雅艺术活动的财源也大为增加。但是若再仔细研究,却可发现,其实情况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值得欢欣鼓舞。

“欧洲”不再是高雅艺术的大本营(对1947—1989年间的多数西方人而言,所谓欧洲即指“西欧”),已是众所周知的共同认识。纽约,以它取代了巴黎艺术之都的地位而骄傲。这一转变,表示如今纽约才是艺术市场的中心,换句话说,艺术家们在这里成为高价商品。意义更为重大的变化,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其政治意味,似乎比其文学鉴赏的品位更令人寻味——从60年代起,开始认真考虑非欧洲作家的作品。在此之前,这方面的作品几乎完全被他们忽略——只有北美地区例外,自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首次得到这项桂冠以来,便陆续有其他得主出现。到70年代,凡是严肃的小说读者,都应该接触过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而严肃的电影欣赏者,也一定都会对自50年代起由黑泽明(AkiraKurosawa,1910—1998)领衔,先后征服世界影坛的多位日本大导演,或印度孟加拉的导演萨耶吉雷(SatyadjitRay,1921—1992)崇敬不已,至少也得在嘴上赞不绝口。1986年,第一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士,尼日利亚的索因卡(WoleSoyinka,1934—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没有人感到大惊小怪了。

艺术重心由欧洲远移,在另一项绝对视觉艺术上,也就是建筑上,表现更为显著。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见,现代派建筑艺术于两次大战之间甚少建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派”才声名大噪,在美国达到巅峰,在这里出现的作品最大又最多,而且还更上一层楼,主要是通过美国于70年代在世界各地密如蛛网般的连锁酒店,向全球输出它仿佛梦幻宫殿的奇特形式,为仆仆风尘的高级经理及络绎于途的游客提供服务。通常这种典型的美式设计,一眼即可认出,因为它入门处一定有一间大厅,或宛如一处大温室的通道,里面花木扶疏,流水潺潺,并有室内或室外型的透明电梯上下载客,只见随处都是玻璃,满眼都是剧院式的照明。这样的设计,是为20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所建;正如传统的标准歌剧院建筑,是为19世纪的资产阶级而造一般。可是现代派流风所及,不止美国一地,在别处也可见到其知名的建筑:柯比西耶在印度建起了一整座都城昌迪加尔(Chandigarh);巴西的尼迈耶尔(OscarNiemeyer,1907— )也有类似伟业——新首都巴西利亚(Brasilia)。至于现代派潮流中最美丽的艺术品(也是由公家委托而非私人投资兴建),大概首推墨西哥城内的国立人类学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nthropology,1964)。

而原有的艺术中心欧洲,显然在战火煎熬下露出疲态。只有意大利一地,在反法西斯自我解放的精神鼓舞下(多由共产党领导),掀起一股文化上的复兴,持续了10年左右,并通过意大利“新写实”(neo-realism)电影,在国际上留下其冲击的印痕。至于法国视觉艺术,此时已不复具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巴黎派的盛名,其实就连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光彩,也不过是1914年前霞光的余晖罢了。法国小说家的名气,也多建立在理性而非文采本身上:不是徒然玩弄技巧,例如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小说(nouveauroman),就是像萨特那种非小说性质的作者,以其丰富的创造性作品闻名。1945年之后法国从事纯文学的“严肃”小说家们,一直到70年代,有哪一位在国际文坛上获得声名?大概一位也没有吧。相形之下,英国的艺术界就活跃多了,其最大的成就可能要属伦敦于1950年后转型为世界乐坛及舞台的主要表演场地之一。此外,英国也出了几名前卫建筑家,他们凭着大胆创新的作品,在海外,例如巴黎、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闯出比在国内更大的名气。然而,虽说战后英国在西欧艺坛所占的地位比战前高几分,可是它向来最擅长的文学成就却不甚突出。即以诗而论,小小的爱尔兰在战后的表现,就可胜过英国而有余。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其丰富的资源与其艺术成就相比,或者说,拿它辉煌的魏玛时代,与今天的波恩相比,反差可谓惊人。这种令人失望的表现,不能只用希特勒12年统治留下的创伤一味搪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后50年的岁月里,联邦德国文坛上最活跃的几名才子[策兰(Celan)、格拉斯(Grass),以及由民主德国来的众多新秀],都不是联邦德国本地出生,却来自更向东去的几处地方。

八旗子弟的世界  传统节日的奥妙:我们怎样过节  胡同里的姑奶奶  离谱!诡异刚入侵,你成鬼帝了  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性学五章  建设盛唐  牛史·晚清篇  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非常道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白话史记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城墙之外  美的历程  道教史  生在城南  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  府门儿·宅门儿  

热门小说推荐
爱的欺负:贴身小老婆

爱的欺负:贴身小老婆

爱的欺负贴身小老婆简介他挺直地站在她的面前,脸上看不出情绪,礼貌地伸出手,你好,我叫章朗。蟑螂?田玛帆脑筋抽了一下,眼珠微转。她立即浮起一丝优雅的弧度,报以清甜的微笑,轻声开口你好,我叫田玛帆。添麻烦?,他的眼皮也轻轻地闪了一下,一副故作不明白的表情。田玛帆有点牙痒,那丝优美的弧度有轻微的萎缩,不过瞬间又恢复如常。她没想到,与这位老公的较量,在婚姻登记处便开始铿锵打响了。...

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李安平,你天生就是一个恶魔。在你追求正义的心底里,掩藏的是人类最深层的恶意。对你来说,杀人如呼吸般自然,摧毁生命好像穿衣吃饭一样简单。李安平,这就是你为所有人类打造的动物园么?那就让我看看,究竟会是你疯了,还是全人类都疯了。从迂腐的正义青年,蜕变成冷血的恶魔,创世纪的统治者。李安平,这个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终于将全世界都变成了他的猎场...

这一定不是我写的文(修真)

这一定不是我写的文(修真)

文艺版(内有崩坏,慎入)文案一个萧索的身影站在落雪山崖上,墨发青衣美人如玉,宛如一幅上好的水墨画。当你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你会如何?当你活在一个你认为是你创造的虚拟的世界里,你会如何?庄周与蝶,究竟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林晨初不清楚,成为自己小说里的人物之后他决定不论自己生活的世纪是虚幻还是真实,都要好好活下去,即使自己是一个终将与主角虐心同归与尽的反派。好吧,现在还是考虑一下究竟是把这篇复仇修真文演成种马文好呢?还是演成种田文好呢?要不演成和一般穿越女一样把古代搅的乱七八糟报复社会文吧?林晨初回头,在冰镜里看到一张无法形容的美脸蛋哈喇子流了一地ˉ﹃ˉ要不然就这么。后场(林晨初你妹的!不是说给我一个虐身虐心的酷毙了帅呆了的深沉形象么?那后三段崩坏的内心世界还有一...

青梅竹马,门当户对

青梅竹马,门当户对

司南第一次遇见苏千秋时,他才七岁。他觉得这是他这辈子见过的长得最好看的女孩。司南把这想法告诉了母亲,那个衣着华贵的女人先是一愣,而后不屑道,人漂不漂亮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和我们家门当户对。到了高中,班上被孤立的个体并不只有苏千秋,还有坐她后面那是个染着银色头发,穿了耳钉的孤骛少年。他叫楚涵。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楚,秋水涵空如镜净的涵。若说司南是三月柔软散漫的光,楚涵则是腊月寒冷凌厉的风。高中,大学,工作,十年一路走来,三人的青春就像一曲暧昧婉转的歌,待到散场时分,是青梅竹马的他,还是常在身侧的他?...

妻乃并肩王

妻乃并肩王

稀里糊涂的嫁了人,不是,成了亲,自此一代大佬也只能给老婆披披甲,牵牵马。老婆,这钱?我的!我知道是老婆的,我这不是替你数数吗!不用数了,连你都是我的!九州动荡时,傲立军中,横扫八荒,睥睨天下,什么?我的老婆竟然是一字并肩王!...

失忆王爷狠腹黑

失忆王爷狠腹黑

第一次见面她是逃犯,他是失忆落魄的书生。第二次见面,她是替身秀女,他却是身份显赫的他国皇子。她身上背负着血海深仇和噬骨之毒,却在乱世中遇见那个对她许下一世相守笑看天下的他。她的身世却没有她想象着这么简单。而他也没有她想象中君子。午夜之时秦策化身血眼修罗,把萧青翎禁锢在自己的怀里,微笑道还敢不敢离开我身边!萧青翎为何那个温润如玉谦谦君子会变成这样!双重人格什么的实在是太可怕了!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击万磨仍坚韧。这一世萧青翎是否能在乱世中找到自己归宿与幸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